本報訊 餐桌文明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縮影,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勞動、珍惜糧食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。我市餐飲系統“光盤行動”落實如何?廣大消費者文明用餐的意識有沒有提高?近日,晚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,文明用餐、杜絕浪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,“光盤行動”也從餐廳飯店延伸到很多家庭的飯桌上。
臨近中午,記者在城區開來欣悅購物廣場三樓的美食城看到,前來就餐的食客有序排隊、文明用餐。下午一點半,食客用餐完畢陸續離開,餐桌上的菜品或已“光盤”,或被打包帶走。隨著市民整體素質的提升,在外就餐時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自覺習慣。面子上的消費少了,愿做盤干碗凈的“光盤俠”多了。
就這個話題,家住世紀花苑小區65歲的秦大媽打開了話匣子:“昨晚女兒打電話說下班后,帶著外孫回來吃飯,擔心我做太多會浪費,特意叮囑我別買太多菜。”秦大媽說,她和老伴現在都退休了,就盼望著女兒帶著孩子回家吃飯。“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,但還是不能忘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。在外用餐時,我們全家一直踐行‘ 光盤行動’,在家吃飯時,我們也做到飯菜不剩、不過夜,這樣的用餐方式節約又健康。”秦大媽說。
晚飯時分,記者走訪了城區多家餐廳,基本每家店內在餐桌上都貼有“不剩菜,不剩飯”的文明就餐標語。記者現場觀察發現,大部分市民都根據需要來點菜,吃多少點多少,所點菜品基本全部吃光,沒有剩菜。
采訪中,一家美食城的負責人說,為了杜絕餐桌浪費、提高餐飲服務質量,在日常工作中,餐廳方面還主動在菜品、菜量上求轉變,不僅倡導消費者合理點餐,還在菜品的定量、適量上動腦筋,提倡“光盤行動”,推進文明用餐新風尚。
小小餐桌,折射出市民的餐飲習慣和文明就餐的理念變化,節儉用餐成為城市文明新風尚。(張志遠)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