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時候,總盼著中秋節來臨,家人團圓。雖然那時菜肴并沒有現在豐富,但月餅是一定會有的。由一張油紙包著的月餅,到現在的花樣繁多,未曾改變的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,以及那份親人團圓的情感寄托。幾乎成為中秋代名詞的月餅,背后也有著屬于它自己的故事。
相傳殷、周時期月餅名叫太師餅,在這里要提到一個人,大名鼎鼎的聞太師——聞仲。雖然在封神演義中是反派,但在歷史上,月餅的發明卻是江浙一帶的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太師。于是邊薄心厚的“太師餅”出現了,這就是最早月餅的雛形。
到了漢朝,月餅又名胡餅,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,引進芝麻,便出現了以芝麻、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,名曰“胡餅”。
相傳唐朝李靖率師討伐犯境邊寇,于中秋凱旋,長安通宵歡慶。時有吐蕃人獻餅祝捷,唐高祖手拿圓餅指著明月笑說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。”嗣后分賜群臣共啖,遂成中秋吃餅之習俗。不過傳聞終究是傳聞。
正式有“月餅”記載是在宋朝。北宋時,月餅因在宮廷內流行被稱為“宮餅”,后流傳到民間,稱“ 小餅”或“ 月團”,有詩云: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。”中秋節則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為快,然后舉行拜月儀式,供品有圓餅。
在明朝時,朱元璋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,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從此以后,每年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。
到了清朝,已與現在的月餅十分相近。清人袁枚《隨園食單》中介紹道:“酥皮月餅,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和冰糖、豬油作餡,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,迥異尋常。”這不就是五仁的清朝版嘛!
新中國成立初期曾經一餅難求。那時糧油副食、日用百貨等都要憑糧票限量供應,一個月餅就要10塊錢,在月工資還是二三十塊錢的年代可算得上高價了。
如今,月餅已不再是什么特殊的貴重食品。月餅的樣式愈發美觀,包裝愈發精致,口味也愈發多樣。隨著生活理念的改變,人們對于月餅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,更加喜歡古樸簡約的造型搭配和少油少糖的制作工藝,美味與健康并存。順便說句題外話,您喜歡什么餡兒的月餅呢?(劉鑫林)
(責任編輯:梁艷)